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8231580

主办单位:银河手机注册媒体中心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前一天,一位法官进入人们视野: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席大大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作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投身司法事业26年,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敬重。 一天之后,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本届政协已撤销令计划、苏荣等14人委员资格。虽然这一数字远超过往,但好似已不那么让人震撼难言。 如此高规格地纪念一位法官,如此毫不忌讳地谈论腐败分子,加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前不久席大大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严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综合梳理可见,依法全面从严治党脉络明显,呈加速发展之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点在“关键少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高院院长梁明远用“任重道远”来概括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现状。他说,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淡薄,有的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关键少数”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社会对法律的尊崇,导致整个社会法治意识不浓。“信访不信法”“讲关系不讲规定”等积弊流毒都是由此肇始。 全国政协委员、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红宇,虽然认为总体看来这些年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法治观念在不断增强,但同样对少数官员不敬畏法律、不了解法律、不遵守法律的状况忧心忡忡。“官员手中握有重要的公权力,没有法治意识的后果必然是权力的滥用和私用。”她说。 “一些人总说现在的官员都不懂法,我不同意”,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认为,现在的领导干部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不是不懂法,而是不信法;不是不去学法,而是不愿学法。他举例说,前不久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受贿案开庭。季建业是不懂法吗?他在中国最好的法学院拿的宪法学博士后,却对法律没有任何敬畏,做的那些事儿全是想干就干。所以决策层必须认识到,根本问题是一些官员的特权意识大过了法治意识,迷信职位权力的威力,而忽视甚至嘲笑法律的威严,别开错了方抓错了药。 依法执政,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成认为,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他说,“不论何时何地,说话做事都应先想一想是不是合法合规。” 代表委员们认为,相较于“有法可依”,当下“有法必依”摆在了更加紧迫的位置,亟待改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刘红宇委员认为抓住“关键少数”的要害在于强化法律的刚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甚至法治之上想问题、做事情。”她说,应以更强有力的措施来抓法律的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不能搞“下不为例”,不能搞“情有可原”,不能搞“法不责众”,否则,法律就会成为“橡皮泥”“稻草人”。 梁明远代表认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是一个恶疾,司法机关要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最重要的是严格依法办案,坚决守住法律底线,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司法权。他建议,司法人员应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银河手机注册责任倒查问责制,在查明错案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责任人的主观过错程度,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再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自2012年6月起,中共中央部署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5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参与,全面筛查2.3万多件中央文件。通过清理,一揽子解决了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问题,为党内法规制度的遵守和执行奠定基础。 刘红宇委员认为,值得欣喜的不只是“摸家底”,更值得期待的是去年底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为党内法规的制定列出了“时间表”,党内法规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有望进一步加强。她建议,在党内法规制定过程中,应更多加强顶层设计,同时,由于依“法”治党任务紧迫繁重,党内法规制定更应突出问题导向,对当前党内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规范,使党内生活更加规范化、程序化。谢双成委员建议更加严格地执行党内规章制度。他说,以前人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党内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为什么呢?就是执行党内法规不严。执纪必须要严。现在“四风”明显好转,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好的规章制度只要严格执行就一定有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席大大总书记在出席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的“加强纪律建设”也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他们认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纪律、规矩也是必须遵循的“法”。侯欣一委员认为,全世界任何政党都有它的纪律和规矩,这是一个政党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法律法规以外,党内的法规制度要摆在从严治党的重要位置。让更多的人知道违反纪律和规矩的人要付出代价,受到严惩。(记者 李章军 曹树林 江 琳 刘 峰)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刘铮、王政、孔祥鑫)大部分城市解除限购,房贷“松绑”也刚刚满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又明确提出“稳定住房消费”,一连串新动向牵动人心。为什么要提出稳定住房消费?要银河手机注册哪些具体措施稳定?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稳定? “限贷、限购放开,又提出‘稳定住房消费’,很明显国家希望房地产市场稳定,给我们真需要买房的吃了‘定心丸’。”在杭州城北一楼盘看房的韦先生说。 市场反应灵敏的杭州楼市正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低迷的成交量在10月份明显回升。最近一周市区日均成交商品房数量已从低谷时期的200多套回升到超过500套。 “住房消费,一头连着房地产投资,关系到宏观经济稳定;另一头连着百姓居住及相关的家电、家具、装修等一系列消费,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结合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认为。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通过稳定住房消费,推动房地产实现平稳转型,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百姓生活的两全之策。 今年以来,我国70个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下降的从1月份的6个城市扩大到9月份的69个,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前两月的19.3%降到前三季度的12.5%,房地产销售额从去年前三季度增长33.9%转为今年前三季度下降8.9%。 在北京市西城区工作的李先生最近一直在看房。他在单位附近有套贷款已还清的一居室,父母来京后感觉太拥挤,看上大兴区一套200多万元的两居室,但近150万元的首付难住了他。“认贷不认房”的新规定,一下子让他可以少付80多万元的首付,原本遥不可及的两居室变得有“戏”,他正抓紧与卖主接洽。 稳定住房消费需要找准切入点,释放受限贷和限购抑制已久的改善型住房需求是顺势而为、再适合不过的切入点。随着改善型需求的入市和预期的稳定,北京链家地产10月份日均新增客源比上月增加30%以上。武汉大型房企10月份销售额有望普遍环比增长20%以上。 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介绍,现在三四十岁的很多人,当年通过购买商品房或房改房有了第一套住房,现在需要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这部分需求是比较大的,用好这部分需求,对盘活市场大有好处。” 支持自住型住房需求的方式更加多样。保障性住房大提速,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完工套数已完成年度目标的98%,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同比增长超过五成。为激活沉淀的3万多亿元公积金,国家不仅新近推出了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而且将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 “要改善人民生活,必须改善居住条件。虽然中小城市房地产供大于求,但大城市住房还是比较紧张,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都还是比较强烈的,大有文章可做。”张立群说。 与以往政策一出台,市场往往立刻大涨或明显收紧相比,这次市场反应相对比较温和。记者观察到,一个月来,大城市问询和成交量虽明显回升,但房价并没有跟涨,而中小城市市场比较平静。 “房地产业越来越市场化,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现在的房地产政策分类施策、因势利导,既不猛踩油门也不急刹车。”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认为。 毋庸置疑,中国房地产业已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但用什么手段主导、用什么节奏推进,决定着调整的成败。 “有房的往往希望涨价,没房的往往希望降价,暴涨暴跌都有很多人受不了。”两套住房在手的北京一家高科技企业工程师郭文元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多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房地产调控”少有提及,这次也只是提出要“稳定住房消费”。王军认为,这说明政府更加注重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导房地产稳定发展,更加注重稳定住房消费对改善居民生活、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分寸的拿捏,用心良苦。 房贷松绑只是解除房价猛涨时期采取的行政干预。而贷款的发放权、利率决定权在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尊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王军认为,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泡沫和风险,需要政策引导市场逐步化解,还需要收入较快增长配合,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意味深长。同时,要通过房地产税等制度建设,逐步淡化房地产投资属性,使其回归满足住房需求的本性,最终迎来理性、平和的发展。
5月出口降幅继续收窄 各地稳外贸政策落实银河手机注册或有积极变化